新闻中心News
ng28网址东方膳食 花开花落一种从容的云南饮食智慧
2025年,良食为了更好地推广东方健康膳食模式,举办了大咖谈直播、手抄报大赛、相关课题的研究等一系列探索。本系列#东方健康膳食 专栏文章,希望挖掘更多膳食中有趣又健康的部分,带我们了解怎么玩怎么吃怎么过符合良食倡议的可持续生活。 每年一到三四月,云南的春天便从花市里热闹起来,市场里装花的袋子码得整整齐齐,餐桌上各种春花菜品也纷纷登场。 原来,花朵不止可以用来观赏,更能下锅。有人用玫瑰包汤圆,也有蒙自人在米线里点缀一撮菊花,热气升腾间添一抹清香,吃的是一口新鲜、一份风雅。 云南作为我国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,种植面积超过200万亩,占全国三分之一。高海拔差异带来多样气候,也成就了花卉的丰富种类:石榴花、芭蕉花、洋槐花、苦藤花、蝶豆花、马桑花、石斛花、白露大白花、芦荟花、抱春花、野豌豆花…… 在农贸市场随便逛一逛,就能看到琳琅满目的可食花。这些称斤卖的鲜花,是“云南十八怪”的其中一怪,也是一种因地制宜的智慧。 在云南洱海和泸沽湖,有一种花,水面漂浮,花白蕊黄,花茎随波摇曳,被人们亲切地称作“水性杨花”。它的本名叫海菜花,ng28入口是我国特有植物,属于国家二级保护物种。 海菜花对水质和气候的要求极为苛刻,只在少数生态环境良好的湖泊中才能生长。因稀有而更显珍贵,也因此更值得被好好烹制、用心品尝。神奇的是,人们并不食用它的花瓣,而是取那长长的花茎入菜。花茎口感脆嫩、清爽,可清炒、凉拌,也能和芋头同煮,滑溜入喉,别有一番清新滋味。 玫瑰鲜花饼甜糯绵软,是走亲访友最不容易出错的伴手礼。花瓣还能制成玫瑰酱,兑水饮用、调拿铁、抹面包、包汤圆,甚至还能拌米线吃。那是春天的香气,也是一整个山野的细腻与柔软。 论吃花,全国没有哪个地方像云南这样吃得如此彻底、如此日常。从种类繁多的本地花卉,到丰富多样的食用方式,云南人可谓脑洞大开——家常入菜,蒸、煮、炒、炖、腌样样皆行;点心甜品也常有花朵入馔,许多糕点铺会用茉莉、百合等花制作花香米糕或羹,既好看又好吃;而饮品菜单上,玫瑰花、蝶豆花、茉莉花都是主角常驻。 花朵炒鸡蛋是常见搭配。茉莉花炒蛋要去掉花心以免微苦;金雀花煎蛋口感脆嫩,清香独特。棠梨花炒火腿,咸香与花香交织。苦刺花因采摘不易而显珍贵,焯水后可与青豆、韭菜炒食,带着一点苦涩;石榴花用来炒腊肉或火腿,也是一道家常风味。 哈尼族人用染饭花为糯米染色,做出春耕前的“黄饭节”主食;白族的“花宴”更是盛名在外:炒菜、凉菜、汤品中常有花朵入馔,花酒、ng28入口花茶一应俱全,大白花杜鹃焯水凉拌或与腊肉豆米共煮,风味浓郁。 云南人吃花,是顺着季节生活。春属肝,肝主疏泄、喜调达,而花多性温、可疏肝解郁,恰与春天的气息相合。顺节气而食,不只是身体所需,更是心理上的抚慰。 以云南大学为例,学校种植的玫瑰超过30亩,每到花季会推出玫瑰宴,早已成了大家如约而至的春日仪式;当月食堂会供应二三十种“玫瑰限定”:玫瑰山药、玫瑰汤圆、玫瑰奶冻、玫瑰春卷,甚至油炸玫瑰花,让人又惊又喜。最特别的要数油炸玫瑰花,有人觉得惊艳,也有人表示需要一点勇气,它不是人人都爱,却总能引发关于“花还能这么吃”的讨论。 老一辈人未必会说“膳食结构”“营养均衡”,却懂得什么时候该吃什么,胃口养得温温顺顺。他们的饮食节奏像花期一样,有序自然,也有一种不动声色的讲究。这种来自日常的节令感与食材感知,也恰好与现代营养学不谋而合。 研究发现,很多食用花富含维生素、多酚和黄酮类物质,具有抗氧化、护心血管等功效。如玫瑰疏肝解郁,金银花清热解毒,菊花明目清心——花不仅有食用价值,也常常兼具药用功效。 把花吃进身体里,是浪漫,是一种柔软的抵达。同时,这个饮食习惯也是一种就地取材、物尽其用的传统饮食智慧。吃花的历史可追溯至《诗经》,“堇荼如饴”即是采花为食的早期记载。云南傣族的《贝叶经》中记载了许多可食花卉,如芭蕉花、石梓花、黄饭花、南瓜花、鸡蛋花等,吃花的习惯也就代代延续。 不过,并非所有花都能随便吃。世界上可食用的花大约180种,大多需漂洗、焯水处理,去除苦涩或毒素。在云南,每年春季因食用大白花中毒的病例仍时有发生,有新闻称一女子吃大白花中毒,半夜又哭又笑直奔医院输液,让人哭笑不得。像吃菌子一样,吃花也要谨慎、讲规矩,严重情况会致命。 一味追求“野”与“新奇”容易忽略背后的风险,真正好的饮食观,向来强调顺时、识物与节度。东方膳食模式便是在这样的理念中生长出来的——注重食物的“季节性”和“在地性”,同时也主张摄取多种天然植物性食物,所谓“植物为主,应时而食”。 吃花,也体现了亲近自然、尊重四时、关照身体的态度。这种现代生活方式,是对饮食多样性和资源节约的完美补充,更是东方饮食智慧的一种体现:用未经驯养的花丰富餐桌,也温柔了人与自然的关系。 吃花,更是一种对饮食的想象力体现。对本地厨师而言,它是植物学的日常实践,是代代相传的技艺和经验;对外地厨师、素食主义者和食材创新者来说,又是天然的灵感来源。花的可食性突破了人们对“吃”的固有认知,催生着更多的创意菜式。它既刺激味蕾,也唤起人们对风土与传承的关注:它所承载的地方知识与风土记忆,也带来了关于食材保护与知识保护的文化价值。 鲜花食材的运用,是云南食物教育的一部分。不止在远观,吃花的过程,其实也是在重新学习如何与自然相处,如何敬畏那些微小却自有节律的生命。 像纳西族、傣族等民族就长期遵循“采半留半”“不伤根系”的采集伦理,与东方传统中“取之有度、用之有节”的生态观一脉相承,是当地居民与自然共处的成果。这种经验不是出于道德说教,而是出于对土地的感激、对节气的谙熟——在不过度采摘的前提下,多多吃花,不仅不会伤害生态,反而能让生态系统更持续地回馈人类、激发人们对自然的珍惜,形成人与土地的良性互动。